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频道 >养生保健堂 >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的九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 时间:2020-10-12
  • 发布: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现在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相关认识仍存在较多的误区,为了大家能更好的了解精神疾病,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常见错误认识。

        误区之一:精神疾病是魔鬼附身

        二十一世纪了,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家属认为患者出现精神异常是“神鬼导致”,甚至有患者住院几天后,家属突然要求出院,一段时间后病情加重而又重新入院,告知我们“回去请大仙作法了”。

       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虽然目前尚未完全了解,但科学已经证明除了心理成因之外,社会、遗传、生物性都有影响,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迷信而轻易相信“算命或者跳大神”能解决精神方面问题,以致造成病情耽误。

        误区之二:精神疾病是患者“想的太多”

        接诊患者时,经常能听到患者家属这么说:“他又没有病,他就是想的太多了。”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其周围人经常持有这样的态度,要么觉得你不是病,是作,要指责你;要么觉得你是精神病患者,要远离你,两种态度都很残忍。这就导致患上精神疾病后不被理解,非常孤独,甚至有些人会被这种观念洗脑,真的认为自己是想太多,然后自责自罪。

       许多精神疾病不单单是心理方面产生问题,甚至生理方面也和正常人不同,就拿抑郁症来说,当下认为五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会形成抑郁。所以精神疾病绝不是想太多,他们只是生病了,希望不光是患者本人要知道这一点,周围人最好出于善意也要明白这一点。

        误区之三:患精神疾病的人,都是因为受了刺激

        很多患者患上精神疾病后,其家属经常认为谁谁谁给了他刺激,比如患者工作了,工作压力给了他刺激;工作没做好,被领导批评了,领导给了他刺激;甚至出现,被邻居家的狗叫了一下,狗给了他刺激,以致找领导、找邻居要说法。

        实际上许多精神疾病发病时精神刺激并不明显,有的根本就没有,有的精神刺激只能算是诱因,根本的原因还是患者自身问题,比如有些青年学生受到老师批评、考试不及格后出现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不能说患病就是老师的批评引起的。

        误区之四: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

        患上精神病后,很多人会非常绝望,认为精神疾病就像癌症一样是治不好的。其实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就拿抑郁症来说,有数据显示大约 85% 的人经过治疗后,抑郁症状会显著减轻,能治好。就连精神分裂症也并非完全不能治好,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期就被发现,而且自己在药物和心理治疗下积极生活,并非不能带着症状生活,更有甚者,完全康复也不是不可能。

        误区之五: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很大,不能吃

        “这种精神病药,长期吃会不会吃傻了?”这是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常见的担心。老一代的抗精神病药,锥体外系反应较明显,长期服用大剂量药物的人,面部表情呆板、肢体发抖,动作慢、不灵活,甚至有流口水等表现,给人的感觉像变傻了一样,其实患者智力并不受影响,而且现在老一代的抗精神病药基本已经被新型药物替代,“变傻”的锥体外系反应,现已经较前明显减少。另外一些精神疾病症状本身就会让人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等症状,而非药物所带来的影响。

       “精神科的药物吃了会发胖,不能吃。”这是精神病患者抗拒药物的另一个常见的原因。确实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容易造成患者多吃多睡出现发胖的情况,所以医生一般都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来避免患者发胖。其实大多数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并不会增加体重,部分患者发胖,与其疾病性质、生活习性有关,另外体重增加,也是抑郁症好转的表现,当然如果出现体重增加,我们可通过适当控制饮食、加强锻炼来控制。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成瘾性,吃时间长了会形成依赖。”各种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类药品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长期服药不会形成瘾性。精神类药物包括吗啡、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具有成瘾性不能长期使用。而这些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成瘾性也非常低,一般在医师的指导下服药不会有任何问题。

       还有人会说,抗精神病药物说明书中副作用一栏有特别多提示,这里其实是药厂为了负责所以把人类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出现的副作用全部写在这里,具体每个人可能只出现一到两种副作用,甚至有些人副作用压根没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较小,对大脑及全身各个脏器不会造成实质性的损伤。只要我们足量足疗程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多数问题并不大。

        误区之六:精神疾病治愈后,可以不再服药治疗

        大多数精神疾病很难在短期内一次性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有的需要终身服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的种类、剂型不断更新,给患者的服药带来很大的方便性,比如有日效(一天服用一次)、周效(每周或二周用药一次)、长效的(每四周用药一次),有片剂、口腔崩解片、滴丸、针剂、液体等。

         误区之七:精神疾病靠心理疏导来治疗,药物治疗并不重要

         大量的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有大脑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结构和功能。除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解决问题外,其它都需要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或三者之间组合。

        误区之八:精神疾病可以脑部手术治愈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手术会成为治愈精神疾病的手段之一,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脑部手术可以治愈精神疾病,或替代药物治疗,而且手术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和后遗症。除极少数患者由于自伤、自杀、攻击、伤害他人等,药物又完全无效情况下,可以考虑实施手术外,其它一般不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误区之九:中药治疗精神疾病效果好于西药,没有副作用

        中国的传统医药在许多慢性疾病方面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我们不反对中药,但在精神疾病的领域中,中药却相形见绌,疗效明显劣于西药,而且其副作用也不像老百姓所认为的那样没有。许多患者听从小广告忽悠,迷信中医,吃了很多汤药,既浪费了钱财,还延误了疾病。

        精神疾病病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因素综合致病,一般需要长期治疗。在日常诊治过程中,许多普通百姓对精神疾病认识有许多误区,因此消除这些误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对心理健康认识水平和科学素质,增强防病、治病、康复意识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