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频道 >疾病预防馆 >传染病防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

  • 时间:2021-01-11
  • 发布: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知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春冬季节由于人口密度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加,发生流脑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加大;一般11~12月份病例开始增多,第二年2~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图片

01

流脑有什么症状?


流脑初期常见症状为发烧、头痛、流涕、乏力等,在几个小时或1~2天后,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等部位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的如针尖,大的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出现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怕光、狂躁,甚至出现昏迷。如发生暴发性流脑,则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重者危及生命。婴幼儿患者病情一般比较凶险,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由于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往往不被重视,延误了治疗。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流脑是怎么传播的?

脑膜炎奈瑟菌可定植在人鼻咽呼吸道粘膜部位,隐性感染多,健康携带率为15%~30%,可通过咳嗽、喷嚏等呼吸道飞沫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根据脑膜炎奈瑟菌侵入人体部位的不同,可引起鼻咽部及呼吸道局部感染、肺部感染、菌血症和脑膜炎。

图片


03

公众发生流脑的危险性大吗?

我国既往流脑发病率很高,1959年、1967年和1977年曾发生过3次A群流脑全国大流行,每年发病人数高达数百万。历史上山东省流脑发病率很高,其中1967年发病率最高。为了控制流脑暴发流行,山东省于1986年和2004年分别将A群和A+C群流脑多糖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随后流脑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报告发病率大大下降,近年每年发病仅不足10例。

图片
图片

04

如何预防流脑?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晒衣服、晒被褥、太阳,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和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地方。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


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及婴幼儿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目前用于预防流脑的疫苗有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2种,多糖疫苗有A群、A+C群、A+C+Y+W135群3个品种,结合疫苗有A+C群结合疫苗。按照我国免疫接种程序规定,流脑疫苗接种4剂,1、2剂为基础免疫,6月龄~1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不少于1年;6岁时接种第4剂,与第3剂接种间隔不少于3年。除常规接种疫苗外,出现病例后,病例的接触者及其周围人群应接种相应血清群的疫苗。


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身体能产生预防流脑的效果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

来源:山东省疾控中心  免疫预防管理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