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频道 >疾病预防馆 >传染病防治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指南

  • 时间:2023-10-16
  • 发布:湖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带病原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染给別人,或经由动物或昆虫传染给人的疾病。

传染病必须在下列3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图片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图片


病原体的存在


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

■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而香港脚则是由霉菌所引起。


图片


适当的传染途径


一般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分为下列4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抵抗力较弱的人体


病原体利用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病,通常当人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才会发病。而抵抗力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 


学 校 常 见 传 染 病



图片


第一部分    流行特点


极易发生


图片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图片

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

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图片


→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

→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

→传染机制极易实现;

→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

→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淋雨,抵抗力下降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处理使用纸巾等)

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季节性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

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

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

除此以外,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

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




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

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

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

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



第二部分      病种介绍



学校和托幼机构易发传染病


     病种介绍    

图片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


肠道传染病

诺如病毒病、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


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

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图片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传染期:潜伏期末至退热时均具有传染性

图片

隔离期:退热后两天

临床表现急起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咳嗽、咽干、咽痛也较常见。


图片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01

病因不同

图片


   普通感冒:往往有比较明确的原因(大部分是因受凉引起)


   流感

   1.传染

   2.说不出非常明确的原因(与病人接触或者去了医院看其他病而感染,因为其传染性强,通常会没注意到)


02

症状不同

图片

  普通感冒:体温上升有一个过程,疾病初期主要以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现为主。


  流感:发病很快,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上升快,很快就可以超过39、40度。除了高热外,还有头痛头晕、肌肉酸痛、乏力等。之后可有咳嗽、咽痛等表现,有些儿童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03

传染性不同

图片

   普通感冒:传染性小。


   流感:传染性很强,常可在集体单位内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也可以通过接触带有流感病毒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鼻或眼睛感染。


图片


水  痘


传染源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传染期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

隔离期病损完全结痂后1天,不得少于发病后14天。


图片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

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

图片


图片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源: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

潜伏期: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

传染期: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

隔离期:腮腺肿大消退


图片


临床表现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腮腺肿痛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张口、咀嚼(尤其是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图片

麻  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讲话直接传播)

潜伏期:6~18天,一般约10日

传染期:发病前2两天至出疹后5天

隔离期:出疹后5天


图片


临床症状: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

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出诊顺序为耳后、颈部,而后躯干,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


图片

风  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经过飞沫传播
 潜伏期:潜伏期16~21天,平均18天
 传染期: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有传染性
 隔离期:出疹后5天
 临床症状

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等轻微前驱症状和枕骨下、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在24小时蔓延到全身。皮疹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皮疹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




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


图片

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2~7天

传染期:发病后3周

隔离期:至疱疹全部干燥结痂

临床表现: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图片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图片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

→潜伏期:潜伏期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3天

→传染期:1-2周

→隔离期:发病后10天

→临床表现

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双眼,也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纤维素性。

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结膜充血。


图片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毒 ,我国一直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进行报告管理。


图片


图片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疑似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

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 天,

持续约2‐3 周


传播途径


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

人传人可通过粪口途径(包括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而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也可引起传播。



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类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是引起暴发的常见食品。

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敬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一起暴发中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例如,食物暴露引起的病源暴发常会导致在一个机构或社区内出现续发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



易感人群


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10月到次年3月)

其中5岁以下婴幼儿和50岁以上老年人是“诺如病毒”的易感人群


临床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


图片

诺如病毒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


病例定义


疑似病例

即急性胃肠炎病例,定义为24 小时内出现排便≥3 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24 小时内出现呕吐≥2 次者。

临床诊断病例

在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或暴发疫情中,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聚集性疫情


3 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5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 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暴发


7 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20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其中至少2 例是实验室诊断病例。

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工厂、建筑工地、游轮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现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或暴发,应立即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向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病例管理


病例


在其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 小时应进行隔离

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

症状重者需送医疗机构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


图片


隐性感染者

建议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72 小时内进行居家隔离。

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

诺如病毒排毒时间较长,尽管病例症状消失72 小时后,或隐性感染者自核酸检测阳性算起72 小时后的病毒排出载量明显下降,但仍可能存在传播的风险。

为慎重起见,建议对食品从业人员采取更为严格的病例管理策略,需连续2 天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上岗。



图片

手卫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应按照6 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 秒。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各集体单位或机构应配置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肥皂、水龙头等),要求相关人员勤洗手。

此外,还需注意不要徒手直接接触即食食品。


图片

环境消毒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

化学消毒剂是阻断诺如病毒通过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表面进行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按产品说明书现用现配。


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消毒工作,重点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


图片

食品安全管理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急性胃肠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须向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应暂时调离岗位并隔离。

对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

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


图片

水安全管理

暂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二次供水设施,通过适当增加投氯量等方式进行消毒;暂停使用出现污染的桶装水、直饮水,并立即对桶装水机、直饮水机进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启用相关饮用水。




集体单位须加强二次供水监管和卫生学监测,禁止私自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井水、河水等作为生活用水,购买商品化饮用水须查验供水厂家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书。农村地区应加强人畜粪便、病人排泄物管理,避免污染水源。


图片

健康教育


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

来源:cdc信息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