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频道 >养生保健堂 >大众保健

超重≠肥胖?向肥胖“宣战”,要搞清楚这些误区!

  • 时间:2023-06-20
  • 发布:健康浙江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肥胖”的人越来越多。

最新全国统计数据(2015-2019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可以看到,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首次超过了50%,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60%。


肥胖不只影响美观,它还是一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医师牟新说,向肥胖“宣战”,首先要搞清楚这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是不是只要体重超重就是肥胖?


目前,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将BMI<18.5kg/m²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²为正常;24-27.9kg/m²为超重;≥28 kg/m²为肥胖。

BMI(kg/m²)=体重(kg)/身高2(m²)。但是,有时单纯通过BMI诊断肥胖其实并不靠谱。例如健美运动员BMI都超标,他们肌肉含量比较多,并不是肥胖。相反,有些患者BMI正常(体重正常的代谢性肥胖),体内脂肪分布异常也可能出现系列肥胖并发症,如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肥胖范畴。所以,是否肥胖往往还要结合腰臀比、体脂含量等进行综合评估。



误区二   “管住嘴、迈开腿”是治疗肥胖的唯一法则?


随着医学的进步,肥胖的干预和治疗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包括教育、饮食、运动、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干预、中医药、代谢减重手术等。


误区三   吃多了必胖?吃素必瘦?


与其说吃多了会胖,不如说吃错了才胖,饮食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均衡,摄入的总热量超出了人体的消耗。例如高盐、水果类摄入不足或太多、纤维素摄入少、水产或海产类食品摄入少、饮酒、高脂或油炸以及外卖和加工类食品摄入过多。

同理,一味吃素也并不能减重,要讲究合理饮食:


适当多吃这些食物:

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咖啡)。

尽量少吃这些食物:

咸、腌、烟熏食品,高盐、高糖及加糖食品,高脂及油炸食品,畜肉、饮酒、含糖饮料以及外卖。


误区四   体重是不是下降越快越好


不是的,最佳的体重下降为每周1kg,每月3-5kg左右,而且以脂肪减少为主,不能单纯通过体重的下降作为评估的手段,如果以肌肉减少为主的体重下降反而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所以在减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体脂含量。


误区五   使用网红减肥药,就能想瘦就瘦?


千万别这么做!很多所谓的网红减肥药,其实都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知情同意后方可使用,并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减肥没有“捷径”,有些患者甚至为了“方便”,觉得采用手术减肥就可以一劳永逸,也是不可取的。


误区六   中医药治疗肥胖症是噱头吗?


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将其分为“脂人、肥人、膏人、肉人”等类型。揭示肥胖发生主要是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年老体弱等因素导致的湿浊痰瘀内聚。临床实践中,中医病证结合、多手段综合干预、中西医结合的肥胖症诊治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中药辨证治疗、针灸埋线、拔罐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


科学减肥,内分泌代谢病科医生这样建议:

(1)早餐食用牛奶、无糖酸奶、无糖豆浆、水煮蛋,玉米或者番薯等少量杂粮,避免吃稀饭、面条、包子、油条、饼、速食麦片等。

(2)中餐晚餐先喝汤(番茄蛋汤、紫菜汤等),然后吃蔬菜、蛋白质含量高的产品(海产品、鸡肉等),最后吃杂粮饭(糙米、小米、绿豆、玉米粒、藜麦、燕麦、荞麦等)。

(3)避免食用含糖饮料、奶茶、精制碳水化合物或者加工过多的食物(白米饭、馒头、包子、方便面、薯片、粥等)。

(4)每餐后注意运动20-30分钟,包括快步走、游泳、慢跑、哑铃、平板支撑、俯卧撑、太极拳、瑜伽、跳操等,要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

(5)适当控制水果摄入量,可以吃少量黄瓜、番茄、蓝莓等低升糖指数水果,避免餐后吃水果。尽量避免果汁、奶茶等饮料,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最健康。

(6)学会控制“总热量”,很多时候管住嘴比迈开腿还重要。每日总热量一般是:男性为1200-1400kcal/d,女性为1000-1200 kcal/d。

(7)减重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每个月下降3-5kg最安全,减重太快容易反弹,女性容易出现月经紊乱。

 

供稿: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杭州市红会医院 牟新、张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