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国家不同意你胖”疯狂刷屏! 起因是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花了整整七分钟聊了聊“体重管理”这件事。 雷海潮表示将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对于减肥这件事国家真的出手了! 雷海潮还说到:“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肥胖务必警惕! 超重肥胖已被列为13类癌症的致病因素,而腰围异常增长可能成为某些癌症的早期预警。近日一名抗癌博主“小何日记”的离世就让人唏嘘。 她曾是一名医学生,2019年底发现肚子变大,误以为是“长胖”,最终确诊为晚期腹腔粘液性瘤。 元元医生提醒:腹部异常增大并伴随体重下降,可能是肿瘤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炸弹”——腹腔粘液性瘤 ·什么是腹腔粘液性瘤? 腹腔粘液性瘤是一种腹腔内肿瘤,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导致腹腔内积液,引发腹部膨隆。虽然部分病例为良性,但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恶变为粘液性腺癌。 “事故多发地带”:卵巢是腹腔粘液性瘤的“重灾区”,但也可能出现在盲肠、阑尾等“冷门”部位。 ·得了腹腔粘液性瘤,早期有哪些症状? 腹腔粘液性瘤早期症状隐匿,易被误判为“长胖”或消化不良。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1.腹部异常膨隆 腹围短期内明显增加,且与体重变化无关(如体重下降但腹部增大); 平躺时触摸腹部,可能感到硬块或局部隆起。 2.消化系统症状 持续腹胀、食欲减退、餐后饱胀感。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 3.全身性表现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半年内下降超过5%)。 疲劳乏力、低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哪些是腹腔粘液性瘤的高危人群? 1.家族史 直系亲属有卵巢癌、腹腔粘液性瘤病史者。 2.基因突变携带者 如BRCA1/2基因突变(与卵巢癌风险强相关)。 3.激素相关疾病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者。 ·如何早期发现腹腔粘液性瘤? 早期腹腔粘液性瘤(尤其是良性阶段)通过手术可完全切除,5年生存率超90%。早期发现腹腔粘液性瘤可通过盆腔超声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1.盆腔超声 每年1次,可发现卵巢或腹腔内占位性病变。 2.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CA125、CA19-9(特异性有限,需结合影像学结果判断)。 特别提醒:高危人群还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如BRCA1/2),每6-12个月复查腹部CT/MRI(增强扫描更精准)。 ·如何预防腹腔粘液性瘤? 1.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2.及时就医 出现腹腔粘液性瘤早期症状,及时就医。 3.健康生活 少吃红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戒烟限酒,坚持适量运动。 4.激素管理 谨慎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如需服用,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滥用;关注内分泌健康,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患者,应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及时干预。 来源:四川省癌症防治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