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564395/2025-00051 成文日期:   2025-03-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
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 2025-03-24 09:52:56

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统领全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认真落实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工作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聚焦一个目标、创优三大环境、攻坚六大重点”的部署要求,牢记为民宗旨,强化实干争先,实施“1316行动计划”,加快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步伐,为打造“六个新湖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筑牢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主引擎

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主引擎,推动系统上下创新实干,奋勇争先。

二、工作目标

一是奋力打造全国综合医改先行地。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城市医疗集团试点等各项改革任务走在前列,力争公立医院收支全面实现平衡、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40%,形成综合医改的“湖州经验”“湖州模式”。二是奋力打造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样板地。整体提升市域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中医药服务、生育托育服务五大能力,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三是奋力打造健康中国示范地。全面推进健康湖州专项行动,力争人群主要健康指标稳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6岁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45%左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左右,清华大学健康城市指数继续保持领先。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向好。

三、总抓手

牢牢抓住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双年度合作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试点这个总抓手,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塑、机制再造、效率革命、品质提升、服务改善。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综合医改深化工程,着力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1.迭代升级九大县域健共体和两大城市医疗集团。继续深入推广德清健共体和南浔第二健共体经验,推动县域健共体管理体制更科学、运行机制更完善、共享机制更紧密,真正做到“一本账、一家人”,真正落实人员、床位、大型设备统一调配使用,药品耗材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影像、超声、病理、心电等检查检验统一诊断标准,处方统一审核,形成县乡村卫生人才“编制、招聘、使用、保障、医保”一体化改革湖州经验,真正做实预防、治疗、康复“一条龙”接续服务,形成“把预防做好了,健康管好了就是效益”的导向。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改革的若干意见》,建立城市医疗集团干部“共荐共考共管”机制、“利益共同体”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实施以医疗集团为预算单位医保总额付费,推进集团内各成员单位按照功能定位开展医疗和公卫服务,基本实现医防协同、管理同质、服务同标、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2.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4+1”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的运行保障机制。在编制改革上向临床医护药技一线、管理骨干、短缺人才等倾斜,使有资质、有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逐步得到编制保障;统筹健共体、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人员调配和编制调剂使用,推广市聘县用、县聘乡用,解决人才招聘难问题。在投入保障上推动政府落实六项财政投入,加强儿科、精神、中医、感染、产科等收费较低医疗机构和薄弱科室政策性亏损的运行补助研究,加快推动补助政策落实,保障公立医院健康稳定发展。在价格改革上结合成本、技术、服务规范和人口结构等变化,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临床验证成熟稳定、安全有效的新技术纳入新的收费项目,力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40%。在薪酬改革上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机制,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和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不同科室和不同专业间人员收入差距,酌情向儿科、精神卫生、中医、急诊、病理、麻醉、全科、产科、护理等专业倾斜,逐步提高基础薪酬等相对固定的稳定收入占比,力争相对固定的稳定收入比例达50%以上。

3.深化数字化改革赋能。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赋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信息化发展指数继续位列全国地级市前三。建设以“1平台9中心”为内核的市级“健康大脑”,打造面向监管、医护、居民三方的统一入口,高品质建成全域数据中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行业监管、社会参与”模式,建好用好数字新基建“云”工程,为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更为安全、经济的融合“计算+网络+存储+安全”4项资源的云基础设施支撑服务。搭建“AI+”医疗人工智能平台,打造“AI+辅助诊疗”“AI+疾病筛查”等场景清单,向全市基层医疗机构输出诊断、病历质检、用药质控、影响筛查等AI能力。推广“数字健康人·安诊儿”2.0版,推动面向居民的诊断、诊中、诊后全流程智慧服务至少10件。规范、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综合监管、中医药管理、医疗质控、科技创新、电子票据等信息化子项目建设,推广“浙里健康e生”“浙里急救”“浙里护理”“浙里防癌”等典型应用,初步建成“防筛诊治管康”一体化精准治疗与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打造未来医院样板点和一批典型场景,发布《湖州卫生健康智慧服务建设规范白皮书》。

(二)实施公立医院内涵提升工程,着力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4.合理布局医疗资源。联合区县政府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作用,加减并举稳定现有医院床位规模总量,严禁举债建设和盲目扩张。对住院服务量明显不饱和的医院,合理调控开放床位。根据人口结构、疾病谱变化,结合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要,有效增加精神卫生服务、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救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优生优育等医疗资源和专业力量,加快推进二级公立医院优化调整学科设置,在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实现转型提升。以“儿科、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为契机,夯实基层儿童医疗保健和精防工作服务网络,健全全周期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儿科和精神医学临床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底,所有二、三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和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科服务,每千儿童至少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15名,儿童友好医院比例达到30%以上;精神科医师提升至4.1名/10万人。

5.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做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坚持超常规、高品质、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以“省内一流、全国五十强、浙北高地”为发展目标,推动市中心医院浙苏皖三省边际医疗服务辐射能级明显提高。力争市中心医院市域外患者来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 10%和5%以上;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百强学科至少达到2个。狠抓重点专科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力争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各5个。深入推进“名医湖州荟”,实施“鸿雁”行动,建强“领雁、强雁、雏雁”三支队伍。力争国家卫生人才达到10名,新增省级及以上卫生人才5名、省级临床创新团队4个,县域医坛新秀入选数列全省前五,千人医师数达到4。建强科技创新平台。以临床问题解决为重点,用好湖州大健康实验室平台,医研企联合攻关、医工信融合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力争全市卫健系统科研横向项目资金达到1亿元,获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不少于2项、省部级项目5—1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全市医学科技成果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0%以上。

6.全面推进卫生强基工程。以健共体为抓手,推进区县服务能力提升。优化县级医院与省、市大医院合作机制,认真落实高水平建设“七大行动”部署,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和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危重新生儿等急诊急救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重症、肿瘤、儿科、慢性病、传染病等诊治能力和危急重症抢救、疑难杂症精准有序向上转诊能力。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载体,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分类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至少新增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家,社区医院3家,符合国家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80%以上,且全部实现中医、口腔、儿科、康复服务全覆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标准化建设和智慧化服务,力争2025年底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率达到98%以上。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管理和效果评价。力争全人群签约率达到4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95%以上。

7.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湖州市医疗急救体系的实施意见》,夯实基层医疗急救网底,健全急救网络,增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力争新增公共场所AED设备152台,主城区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降至8分和11分以内;心肺复苏成功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健全采供血服务体系,推进无偿献血“稳采保供”。力争千人口献血率达到11‰,患者亲属献血达到临床用血量的10%以上,医务人员献血率达到20%以上。

8.开辟发展新赛道。在深入研究、精准划清赛道的基础上,用好卫健人才济济、资源富集、无形资产自带流量的优势,精准开展招商合作,切实拓展事业发展赛道,力争公立医院2025年全部实现收支平衡。

(三)实施医疗服务品质提优工程,着力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度

9.严肃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专项整治。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以加强医务人员和药品器械管理,规范医疗技术服务和诊疗流程为重点,推动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和18项核心医疗制度。力争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不高于1.8‰,住院患者手术后获得性指标发生率不高于7.5‰。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严格规范医务人员日常诊疗行为,全面加强患者评估,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加强病历质量、会诊管理,以及急难危重患者分类管理,强化医务人员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和主动报告意识。力争2025年,低风险疾病死亡率、万人群众投诉举报比例同比均下降10%。健全完善质控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和与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相挂钩的管理制度。

10.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综合监管。将监管贯穿诊疗活动的全链条、全流程、全环节,用好“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开具虚假医学证明、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问题,防范“医托”“号贩子”“电子黄牛”“黑护工”等影响公平就医秩序的行为。全面推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应用机制。强化公权力大数据监管,坚决纠治医疗服务过程中检查、用药、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探索建立行政管理与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与执纪监督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市、区县联动建好省级医疗卫生监督实训基地,力争2025年至少为100名医疗卫生监督员、执法人员开展现场实训。

11.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持续深化美丽医院建设,推广预约挂号“村里办”、超声心电检查“村里做”、看病就医“刷刷脸”、常用药品“身边配”、家中住院“智医管”、安宁疗护“居家伴”、看病停车“手机帮”、中午检查“照常做”、代煎中药“送上门”、多元陪护“讲规范”、投诉建议“快响应”等便民惠民服务场景。

12.切实加强行风建设。紧盯医药领域权力集中、资源富集等腐败易发高发的“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持续深化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认真较真开展委属单位巡查工作,切实加大药械采购、外配处方、外送检验、医保结算、医疗美容等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公布一批典型案件、移送一批犯罪线索、消除一批风险隐患,一体推进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让清正干事、干净干事在湖州卫健蔚然成风。

(四)实施医防融合工程,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3.扎实推进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行政执法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关于理顺市、区两级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的意见》,推进疾控机构标准建设,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研判、检验检测等核心能力。力争A级及以上规范化疾控机构达到4家。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大力培育公共卫生创新团队,提高市、区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扎实做好乙肝、丙肝、艾滋病、布鲁氏菌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深化“无结核城市”建设,确保结核病病原学阳性患者隔离治疗率保持90%以上,力争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布鲁氏菌病疫情逐步下降;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继续保持全省低位。

14.广泛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以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契机,创新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健康湖州专项行动,开展“绿色健康 共建共享”系列宣传,打响“湖小健”健康教育品牌,力争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保持在45%以上。深化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健康志愿者、健康管理员、家庭健康指导员为中坚力量,健康管理中心为服务网格的基层网格化健康管理体系,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健康有人关心”工作格局。推广安吉天子湖卫生院找准重点人群、落实体重管理的好做法,构建“大家关注体重、一起管理体重”的工作机制。发挥长兴职业卫生执法实训基地作用,提升全市职业病防控能力。

15.全域推进重大慢病综合防治。全市域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四大主要慢病“四病”共管,由健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建立市、区县二级管理、上下协同的重大慢病防治中心,构建早筛、早诊、早治、早管闭环机制和“防筛诊治管康”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提高重大慢病早期发现率、精准诊断率和康复生存率。力争到2025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一体化门诊实现全覆盖,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控制在8%左右。突出抓好以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肝胆胰消化道肿瘤等为重点的癌症综合防治工作,力争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57.5%以上。健全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加强体检质量管理,做好体检后半篇文章。

(五)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着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16.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县中医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标准化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和“一院一品牌、一科一特色”中医专科。各区县至少有一项针对“一老一小”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干预防治方案。加强中医药数字化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全链条可追溯,所有公立中医院能提供“中药在线服务”。

17.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专科“百科帮扶”项目,提升中医药特色专科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4个,局省共建中医药重大(重点)项目3个,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到36%以上,每千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68。实施中医药“百医千徒”项目,加强“岐黄杏林”“经方”“西学中”三支人才梯队建设。力争新增省级名中医2名,市级名中医、青年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30名左右,培育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40名。市中医院要加大重点专科的打造力度,打响2~3个在浙北地区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培育3~5名患者吸附力强、口碑好的名医大咖。推进中医药“千方百剂”项目,力争新增备案中医药自制制剂2个。

18.加强中西医协同发展。 以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为重点,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联合公关和重要制剂等成果转化,促进中西医互补、互通、互融,着力构建中西医协同创新“湖州模式”。力争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1个、培育西学中人才100名,建成基层“旗舰”中医馆13个、“旗舰”中医阁37个。

(六)实施老小服务体系优化工程,着力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19.积极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休假等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落实符合湖州实际的生育补贴制度和管理规范。发挥各级计生协组织优势,联合宣传、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共同做好社会舆论引导、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婚育新风、助力优生优育等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生育、养育、教育焦虑。健全完善实名生育登记制度,迭代升级出生“一件事”改革,力争办理事项增至10项。全力争取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医育结合,实施托育结构优化工程,确保每千人口托位数稳定在4.65左右,每千名3岁以下婴幼儿拥有托位数不少于275,市、区县建成托育综合服务中心6家。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托育技能人才提升项目,推动托育行业规范化发展。

20.着力提升母婴健康水平。健全完善妇幼健康联合体系,实施早孕关爱行动,深入推进母婴安全行动和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力争202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保持低位;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50%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建设成为生育友好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达标率达60%,德清县加快二级乙等标准化妇幼保健院建设。深化儿童生长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切实做好国家青少年近视眼、肥胖和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力争每个区县新增1家医护防儿童健康管理中心,0~3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筛查率达到92%以上。

21.切实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发挥市老年医疗中心作用,推动市域老年病诊疗能力提升。力争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加强医养结合质控管理,加快医养照护与管理人才培养,推进医养结合机构高质量发展,力争每千老年人拥有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保持在6张左右。有序推进失能老人健康服务和老年痴呆防治行动,探索开展长期照护服务,扩大老年上门护理服务供给。深化安宁疗护服务,力争新增省级标准化安宁疗护病区1个。

全力抓好党的建设(见党建工作要点),统筹做好民生实事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十五五”规划编制、行业安全稳定、两会建议提案办理、法治建设、信息宣传、督查督办、政务公开、保密、工青妇、老干部、档案、对口支援和卫生扶贫等各项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