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频道 >政务公开 >医疗服务

第二批治未病诊疗方案③头痛病(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

  • 时间:2023-02-06 11:24:10
  • 发布: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头风、头痛病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位为单侧、前额或全头的疼痛;程度为轻、中、重度;疼痛性质为搏动痛、刺痛、绞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2)辨经: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太阳经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下连于项部;阳明经头痛,以前额部及眉棱骨疼痛为主;少阳经头痛,以头侧疼痛为主,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以巅顶疼痛为主,或连及目系。

2.西医诊断

依据2004年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ICHD-II)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伴先兆或不伴先兆的偏头痛。

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B-D

B: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不成功);

C:头痛至少具备以下特点中的2条:

①单侧:②搏动性;③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④日常体力活动可以加剧或造成避免日常体力活动(如散步或爬楼梯)

D:在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以下中的1条: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

E:不归因于其他疾患

2)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至少二次发作符合标准B

B:至少有下列4种特征中的3种

①出现一种以上提示脑功能障碍的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以上,或两种以上症状连续出现③没有单个先兆症状持续60分钟以上④先兆与随后的头痛间歇小于60分钟(头痛也可能在先兆之前或同时开始)

(二)疾病的分期

1.发作期:偏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出现。

2.缓解期:偏头痛缓解。

三)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洲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3.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太冲、太溪。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饮食疗法宜进食平肝养肝的食品,如:天麻、菊花、羊、鲍鱼等,食疗方:天麻鱼头汤、鲜鲍鱼(带壳)瘦肉汤、菊花茶等。

2.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上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射剂)。

    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足三里、丰隆、阴陵泉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率谷、头维行平补平泻,足三里、丰隆、阴陵泉行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燥湿化痰、降逆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饮食疗法宜进食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的食品,如:茯苓、薏苡仁、山药、陈皮、杏仁等。食疗方:山药薏米粥、茯苓猪骨汤、陈皮排骨等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生地、当归、白芍、羌活、独活、鸡血藤、白芷、细辛、防风、泽泻、薏苡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阿是穴、膈俞、血海、三阴交。操作:毫针刺,风池、太阳、百会、三阴交、膈俞用平补平泻,阿是穴、血海行泻法,每日次,10次为1疗程

    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饮食疗法宜进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桃胶、当归、山楂、酒糟、栗子等,食疗方:桃胶红枣羹、山楂饼、当归红枣汤等。

4.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川芎、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黄芪、鸡血藤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刺治疗选穴:风池、太阳、百会、气海、血海、足三里。操作:毫针刺,风范、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污,气海、血海、足三里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气养血缓急止痛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饮食疗法宜进食健脾益气养血的食品,如:阿胶、人参、比目鱼、苋菜、大枣等,食疗方:黄酒冰糖炖阿胶、人参鸽子汤、红枣蒸比目鱼等

5.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山药、杜仲、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甘草、人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刺治疗选穴:太阳、百会、肾俞、肝俞、太冲、太溪。操作:毫针刺,太阳、百会用平补平泻,肾俞、肝俞、太冲、太溪行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中药泡洗技术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滋养肝肾、育阴潜阳类中药,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水温宜小于42℃,泡足几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饮食疗法宜进食滋养肝肾的食品,如:鲈鱼、乌鸡、枸杞子、石斛、淡菜等,食疗方:石斛瘦肉汤、红枣枸杞鸟鸡汤、淡菜山药汤等。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可用于多种证型

1.辨经取穴针刺法

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及足厥阴经循行于头的不同部位,故可将头痛分为阳明、少阳、太阳和厥阴头痛。

1)阳明头痛:疼痛部位在前额、眉棱、鼻根部。取穴:头维、印堂、阳白、合谷、内庭、阿是穴。

2)少阳头痛:疼痛部位在侧头部。取穴:太阳、丝竹空、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

3)太阳头痛:疼痛部位在后枕部,或下连于项取穴:天柱、后顶、风池、后溪、昆仑、阿是穴。

4)厥阴头痛:疼痛部位在巅顶部,或连于目系。取穴:百会、四神聪、太冲、阿是穴。

2.推拿治疗

一般头痛可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六,拿五经,拿风池穴,点按合谷穴。

3.热敏灸疗法

热敏灸是一种提高艾灸疗效的新型灸法头痛患者的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如头部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

4.刮痧治疗

选穴:百会、四神聪、太阳、角孙、风池、哑门、命门、大杼、肾俞、心俞、曲泽、劳宫、神门、内关。

刮痧顺序:先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四神聪,再刮太阳、角孙、风池,再刮颈背部督脉哑门至命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心俞至肾俞,再刮前臂手厥阴心包经曲泽至劳宫,最后刮神门、内关。

刮拭方法:用泻法。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不必出痧,重点刺激是四神聪。刮痧板角揉太阳、角孙、风池;刮颈背部督脉哑门至命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至肾俞,要求出痧。点法或按法刺激心俞;刮前臂手厥阴心包经曲泽至劳宫,皮肤微红即可,角揉神门、内关。

西药治疗

如头痛发作24小时仍不能缓解,或者头痛程度中度以上,或者患者不能忍受时,可选择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积极除去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可配合选用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

护理调摄要点

1.护理要点:包括体位选择(静卧、避光、饮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2.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戒酒、限制浓茶、咖啡等饮品等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及鸡肝、番茄等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多吃高维生素、低脂肪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喝水。

3.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2016年发布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和2009年欧洲神经病协会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发布的《EFNS偏头痛药物治疗指南修订(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 nt of migrai 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e e》进行制定。

发作期治疗疗效评价

临床缓解: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

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预防性治疗疗效评价

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减少失能、增加急性发作期治疗的疗效,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有效性指标包括: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头痛的功能损害程度及急性期对治疗的反应。

1.主要疗效指标

有效:近3个月内,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

无效:近3个月内,每个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不足50%

2.次要疗效指标

1)疗效判定

利用头痛日记记录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头痛每月平均发作次数、每月平均头痛天数、头痛程度的分级、伴随症状,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2)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