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预防有毒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近期,将陆续进入野生菌繁殖生长和销售的季节,也是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发期,广大群众应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易混淆的野生菌;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时,应及时催吐,并迅速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目前,野生蘑菇中毒已成为我省食源性疾病事件暴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痛苦。 湖州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态环境和水热条件适宜蘑菇生长,每年5-10月是野生蘑菇生长繁殖的旺盛期。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接下来我市将进入毒蘑菇中毒易发高发季节,监测结果提示亚稀褶红菇、大青褶伞是引起我市野生蘑菇中毒最常见的两种毒蘑菇。 预防中毒的最有效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用。 我市常见的两种毒蘑菇 亚稀褶红菇 稀褶红菇 Russula nigricans (可食) 亚稀褶红菇 Russula subnigricans (剧毒) 分布特征:常见于夏秋季节的马尾松与栲树等混交林中,与其他红菇属(可食)极为形似。 临床特征:导致横纹肌溶解型中毒,误食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有乏力感;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少尿、血尿、肾功能异常,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率50%以上,恢复期长达数个月。 大青褶伞 分布特征: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于雨后在草坪、菜地中生长。是引起我市中毒事件最多的毒蘑菇种类。 临床特征:导致胃肠炎型中毒,误食后2小时左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等,对肝脏和神经系统也能造成损害。 所有识别毒蘑菇的技巧都是错的 01 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红黄鹅膏(可食) 裂皮鹅膏(剧毒!!) 02 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03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大部分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如亚稀褶红菇、有毒鹅膏也生长在松林中。 04 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蘑菇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05 去年在这个地方采的蘑菇吃了没事,今年却中毒了,是蘑菇变异了吗? 错!曾经有一起中毒,先前采的是大白鹅膏(可食),后来再去同一地点采,却为欧式鹅膏(剧毒),中毒发生后流调人员又去同一地点采到了淡红鹅膏(剧毒),都为白色长得很相似,才造成这一惨剧。 误采误食毒蘑菇该如何自救? 01 催吐或导泻: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02 立即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03 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