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从而指导农事和日常生活的特定二十四个时间节点。每个节气相隔的十五天对养生十分关键。大暑炎热的天气更胜甚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个阶段天气不只炎热,而且潮湿,“蒸笼天”的模式随之开启,那么大暑之后15天应该如何养生呢。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恰如谚语所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但从物候上来讲,大暑又是一年中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也就是说约从大暑节气之后,我国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了全年雨水最多的时段,高温后多雨,一般来说是有利农作物成长,农谚说“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雨热同期,“湿热交蒸”的这种环境,对人的身心而言都是一种考验,不免有些难熬。这种多热多湿的情况会让人感到头重蒙疼,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罹患胃肠、皮肤、呼吸系统等疾病,真心希望这样的气候早点过去。中医说的湿热是什么?湿,一般是指外湿,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湿与热往往是同时存在,湿热合并侵入身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气过重体质而化热。今年的天气雨热同期,人长期处于这种天气之中,一热一湿,内热火旺,外湿增加,稍不注意湿邪就会进入体内,容易引起湿热严重!湿热会让人产生憋闷的感觉,诸多传染病也会“趁虚而入”,如腮腺炎、水痘等。当气温持续上升时,暑气就会上涌,内泛入心,再加上气温升高,体内的汗闷着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会让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胸闷,甚至会出现中暑症状。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也是湿热的表现,需要调理。 一是健脾除湿。中医说脾能祛湿,但夏季湿热天气会影响脾胃功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要健脾祛湿。首先要不伤脾,饮食要清淡,少吃大鱼大肉,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比如牛羊肉、狗肉。其次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二是清热消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要注意劳逸结合,清热祛暑还要补充体内失掉的水分,多饮水、饮茶是个防暑的好方法。大暑湿热交蒸,暑湿邪盛,可选用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利湿,清热解火。三是注意起居。由于湿热天气下人容易烦躁、郁闷,建议要充分休息,晚上最好10点前休息,不要熬夜;时间允许的话,可在中午小睡片刻;傍晚建议多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大暑时节,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并且睡眠莳不可做剧烈的运动。睡时要先睡眼,再睡心,逐渐进入深层睡眠。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空调房里不可过凉或过热。四是冬病夏治。中伏可以继续内服中药配合敷贴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但需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听信偏方。另外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湿热天气里又正好是自然界阳气比较重的时候,两者的阳热合在一起,温补作用更强,也推荐下。1. 雨热同期可以用藿香叶、薄荷叶、佩兰、艾叶等微微水煎,并用它来泡脚泡澡。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准备一些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等。2. 大暑还是要注意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从而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要注意室内降温,还是要准备好一些防止中暑的措施,比如提前准备好一些解暑的药物等。3. 雨热交互的期间,饮食卫生也很重要,中医也说“饮食不洁”也是一种病因,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特别雨涝情况下更要注意食品安全与饮食卫生。
3610262-27635-51-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