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有序开展《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调整工作。按照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补齐短板的原则,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及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遴选新增职业病类别和具体病种,形成调整后的《目录》,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次《目录》作了哪些调整?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在旧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几项重要调整: 1. 类别增加:从10大类增加到12大类,新增了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类别。 2. 病种增加:职业病种类从132种增加到135种,每个新增类别中分别新增1种职业病——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并将放射性白内障单独列出,更加全面地覆盖了劳动者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风险。 3. 病种调整:针对部分病种的分类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职业病的实际情况。 《目录》调整的意义 1.更全面的保护:新增的类别和病种使得职业病的覆盖范围更广,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了健康保护。 2.更精准的分类:病种的调整使得职业病的分类更加精准,有助于提高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 3.更强的针对性:新增的病种特别关注了特定职业群体的健康风险,如制造业工人和应急救援人员。 新增职业病一:腕管综合征 根据新版《目录》,腕管综合征已被正式列为职业病,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俗称“鼠标手”,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主要由于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压迫而引起。对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由于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可能会引发慢性炎症损伤,导致腕管这个神经、肌腱等组织经过的“隧道”相对变窄,神经被卡住发炎,从而出现腕部疼痛、手指麻木和无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新增职业病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由突发性灾难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强烈的精神应激引起,可引发患者的创伤再体验、警觉性增高以及回避或麻木等症状。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出现画面不断闪回、警觉性增高、回避事件场所等情况,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新版《目录》将PTSD纳入,关注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病防护问题,帮助应急救援人员获得更好保障。 未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目录》顺利实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组织有关单位做好新增职业病诊断标准等配套标准的制定,加强宣贯解读、技术培训和能力提升等工作,推动《目录》顺利实施。 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调整意味着职业病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面临新挑战,需要更好地适应当前职业健康保护的需求,为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推动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