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将进入梅雨季,天气闷热、潮湿,适合蚊虫的生长繁殖。市民要重点防范登革热、乙脑疟疾等蚊媒传染病,谨防蜱虫叮咬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 ( 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但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传播乙脑病毒的蚊种很多,如库蚊、伊蚊、按蚊等,临床上以突然起病,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发冷、高烧、出汗”是疟疾发作的“三部曲”。 需要注重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两个方面。 1.房间可安装纱门、纱窗,以阻止蚊虫长驱直入。休息时使用蚊帐减少人蚊接触。 2.出行野外尽量穿长袖衫长裤。 3.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儿童要及时接种乙脑疫苗。 4.如回国后2周内出现发热症状,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游史,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尤其刚从非洲、东南亚等地回国,应主动告知医生在外国旅行工作史、蚊虫叮咬史,以便于医护人员排查,避免延误病情。 5.居民要及时清理卫生死角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家里通风干爽,消除蚊虫孳生地。 6.家庭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星期要换一次水,并要彻底清理空调托盘、花盆底盘等物件里的积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存在人传人的聚集性疫情。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居民到山地或野外行走或工作时要穿好长衣长裤,防止蜱虫叮咬,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有野外行动史。 来源:萧山疾控